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种选择,如破晓的晨光般炽热,照亮青春最纯粹的信仰;总有一段征程,似淬火的利刃般锋芒,铸就生命最坚韧的底色。顾钧垚的成长经历,正是这样一个交织着迷彩荣光与青春热血的奋进故事——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从沙场砺剑到重返校园,他用军人的钢铁意志丈量成长的维度,以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当辽宁工业大学国旗护卫队的制服映照朝阳,当校园思政剧妆容上的血浆混着汗水流淌,这位辽宁工业大学的退役大学生,正以冲锋的姿态在人生的每一个战场续写着“退役不褪色”的动人篇章。

正所谓“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错落,我自有我的平仄”,顾钧垚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自己节奏和梦想的普通少年,经历着自己的高中生活。然而,这一切因为一个偶然的瞬间而彻底改变。高二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部征兵宣传片,那激昂的画面和热血的音乐,瞬间点燃了顾钧垚内心深处的军人梦。但当时的他体重有210斤,远远达不到当兵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毅然踏上了艰苦的减重之路。
“那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跑步,晚上放学后继续跑步锻炼,每天雷打不动5公里,饮食上更是严格控制。”顾钧垚回忆起那段减重的日子,虽然艰难,但他从未想过放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凭借着这股坚定的信念,他最终成功达到了参军的体重标准。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顾钧垚的坚持和毅力,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考后的夏天,带着炽热的阳光和无尽的蝉鸣渐渐远去,顾钧垚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军旅生涯。
当他踏入军营,泥泞土地和漫天黄沙让他感到震撼,与想象中的军营大相径庭,心中不禁产生犹豫:是否要在这艰苦环境中度过两年?许多同批战友也有类似困惑,他们大多没吃过苦,但都知道军队是锤炼意志、磨砺品格的地方。顾钧垚深知,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走得漂亮。

他全力投入训练,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政治素养。他明白,政治过硬才能契合部队思想要求,军事技能过硬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新兵连的日子是最苦的,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身体上的疲惫是常态。但每当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那种成就感就会驱散所有的疲惫。”顾钧垚说。就这样,凭借顽强毅力和努力,他在新兵集训结束时以专业考核第一名的成绩下连队。经过百天锤炼,他从生铁变成了坚韧的钢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用这句古训来形容顾钧垚的军旅生涯再合适不过了。在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中,顾钧垚和战友们经历了极端的环境考验。白天,他们顶着30多度高温拉练、站岗,衣服被汗水湿透,皮肤被晒得通红;夜晚,气温降至零下20度,他们裹着军大衣,迎着寒风坚守岗位。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喝水洼里飘着绿藻的水。“因为环境特别恶劣,但是当时实在是渴得受不了,不喝的话接下来的演习和战场机动就坚持不下去了。”顾钧垚回忆道,“当时我就想起我的班长一直教导我的话,男人一定不能说自己不行,况且身边的战友还在坚持,我也绝对不能放弃。”正是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顾钧垚和战友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顾钧垚因表现优异,荣获“四有”优秀士兵的荣誉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军旅生活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一生的荣耀。“在部队的这两年,我学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顾钧垚说,军旅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两年的军旅岁月,宛若一场永不褪色的潮汐,在生命的滩涂上反复冲刷。当最后一道浪花悄然退向记忆的深海,他站在时光的堤岸回望,发现那些用汗水与热血镌刻在灵魂礁石上的纹路,早已成为能照亮余生的磷光结晶。

顾钧垚卸下了军装,重返校园。从纪律严明的军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他正经历着一场从“绝对服从”到“主动适应”的蜕变。在初入校园时,他面临很多困难,学业和生活都有着很多不适应,更让他困扰的是,自己似乎更愿意去做那些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对日常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面对各种不习惯,顾钧垚没有退缩。他将军队的纪律性带到了学习中,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晨光熹微时,他已经早起开始了一天的锻炼和学习;夜深人静时,图书馆里总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转眼间,顾钧垚在校园的生活已渐入佳境,他开始主动与老师沟通学习中的困惑,老师也被他的努力和真诚所打动,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在课堂上,他积极回答问题,他逐渐适应了学习的节奏,融入了课堂的氛围。时光悄然流转,他慢慢静下心来,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榜样和朋友。

在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学雷锋爱心志愿服务团”负责人、分团委学生会体育部部长、金融212班班长等职务期间,顾钧垚将部队的团队管理经验运用到社团工作中。他所在的社团曾获“辽宁省高校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校先进社团,“三下乡”省级优秀团队。他积极参与并策划主持了经济管理学院的诸多大型活动,参加“三下乡”服务,并发表多篇文章,参加志愿活动,他特别注重细节和执行力,这种严谨的作风让每一次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他保持着部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整洁的内务、严格的作息、一丝不苟的作风。这些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在学业与生活中,他以“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对待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班长“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教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获得了校优秀退役大学生、校三好学生、“学雷锋”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教官等荣誉称号。他还获得了“建行杯”辽宁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辽宁工业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红色专项”活动省级铜奖。
顾钧垚积极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他像一株向阳而生的向日葵,用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片净土,渴望着被一种更崇高的情感所滋养。直到他穿上那身笔挺的制服,站在国旗护卫队的行列中,担任右护旗手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处。

作为右护旗手,顾钧垚深知肩上责任的重量。每一次训练,他都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敬礼时目光如炬、动作干脆利落,到步伐稳健、身姿挺拔,每个细节都凝结着他对国旗的赤诚。十余场重大活动的升旗仪式上,他挺拔如松的身影始终如一,哪怕汗水浸透衣背,他的动作依然行云流水,分毫不差。当朝阳为鲜红的国旗镀上金边,他凝视着那抹迎风舒展的艳红,胸膛里翻涌的不仅是荣耀,更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感。

这份职责让他重新触摸到了军营里熟悉的荣光,也将军人特有的严谨与热血化作无声的示范。对他而言,护旗不仅是任务,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信仰传递——每一次展旗时猎猎作响的红色波涛,都在诉说着一个退役军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意。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玻璃窗,顾钧垚已经独自完成了第三遍动作练习。军绿色的演出服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膝盖上未愈的瘀青在舞台灯光下若隐若现——这是2023年春天,他作为《砺器·铸丰碑》思政剧中“赵兴元营长”扮演者的日常。从军营到舞台,这位退役大学生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军人的使命,用血肉之躯丈量着英雄的足迹。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晚三四个小时的排练中,他要完成大量高强度的动作戏,膝盖和胳膊肘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演出时,浓稠的血浆妆被汗水浸透,酒精刺激得眼睛火辣辣的疼。

清明节那天,顾钧垚和饰演小范的同学一同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站在写满烈士姓名的纪念墙前,望着那些无籍贯、仅存姓名的先烈,他的内心受到深深震撼。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他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要演好赵营长这个角色,更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每次登台,他都以最饱满的状态,用最真挚的表演,让英雄的气概穿越时空,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如今的顾钧垚,已从当年那个青涩的高中毕业生蜕变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站在新的起点上,他目光坚定地说:“未来我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回首成长之路,顾钧垚感慨万千。军旅生涯赋予他“咬紧牙关”的勇气,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永不言弃;校园生活则给予他“仰望星空”的底气,使他在追梦路上始终保持着开阔的视野。在部队,他学会了在极限训练中突破自我;在学校,他掌握了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真理的能力。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是顾钧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是站岗执勤时的寒风刺骨,还是挑灯夜读时的孤独寂寞,他都用满腔热忱将其化作成长的养分。他深信:“只要心怀信念,人生的每一程都能淬炼成金。那些看似艰难的岁月,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灯。”

戎装虽卸,军魂永驻!烽火锤炼英雄胆,墨香铺就凌云志;褪去戎装不褪色,新程再续铁血魂。顾钧垚用挺拔的身姿诠释着青春的意义,以永不言弃的军人品格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如今,这位永葆初心的追梦者,正以突击的姿态在人生新程上披荆斩棘。他将带着军营熔铸的锋利意志,在未来的征途上续写荣光,让青春在拼搏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