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生杨伟东的奋斗成长之路
杨伟东,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担任(研)土建222班组织委员一职。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聚焦专业研究前沿,围绕土木工程新型材料开展课题研究,努力钻研课题工作,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普通期刊论文1篇;荣获辽宁省研究生结构数值模拟竞赛三等奖;荣获辽宁省桥梁设计大赛二等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校园志愿服务时长60个课时;积极参与生产实习与科研实践,帮助企业完成结构创新及工艺优化等多项工作。
深研求索攀高峰 笃行致远创佳绩
杨伟东同学自入学成为硕士研究生以来,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纯粹的渴求与热爱,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治学与钻研之中。他的研究生生活被扎实的求学态度填满,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整理前一天的科研思路,规划当天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一分每一秒都高效利用。
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认真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遇到疑惑之处,总会主动向老师请教。他的课堂笔记条理清晰,不仅详细记录了知识点,还附上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在科技竞赛方面,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了准备竞赛,他用课余时间自学多种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软件的核心功能。在桥梁设计大赛中,他与队友反复讨论方案,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多次荣获省级奖项;在学术研究上,他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深入学习探索。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成功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和一篇普刊。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他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报告,分享自己的见解,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躬身力行践初心 善作善成显担当
杨伟东同学在学术道路上勤奋钻研,在社会实践里也同样积极作为。他深知新时代的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将所学回馈社会,担当起社会责任。
在去年新生入学季,为了让新生能顺利开启大学生活,他早早开始熟悉迎新流程,还与学院其他志愿者反复沟通协调分工,保证迎新工作的圆满完成。他还时刻关注家乡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社区建设。在社区道路改造调研中,他花费两周时间仔细观察路面状况,还向居民询问日常出行遇到的问题。最终,他详细指出路面坑洼、排水不畅等问题并从所学专业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议。在志愿服务中,他更是身体力行。作为社区帮扶志愿者,他发现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操作畏难情绪严重,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简单易懂的操作手册供老年人们学习,他的用心付出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赞赏。
五育并举锻真金 百炼成钢绽锋芒
除了在学业与科研领域深耕,杨伟东同学还十分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思想政治方面,身为一名党员,他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通过讲述红色故事、生活中的美德事例,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他不局限于课堂知识,主动关注时事新闻,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在学生工作方面,他担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以及班级组织委员。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他经常与党员们深入交流,了解大家的学习需求和关注热点,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通过这些工作,他的组织、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杨伟东深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平日里他还坚持晨跑,总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这种坚持展现出他强大的毅力。回顾往昔,杨伟东心怀感恩。他深知,学业、科研与社会实践的累累硕果,皆源于学校的滋养、师长的教诲以及同窗的陪伴。这份感恩化作心中的坚守,让他时刻牢记自我提升与奉献社会的使命。
杨伟东同学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学术、实践与综合素质提升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成绩卓越,是当代研究生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他用行动证明,唯有不懈努力,方可实现自我超越、铸就非凡成就。
展望未来,他信念如磐,在学术征途上奋勇攀登,无畏科研路上的艰难险阻,立志凭借满腔热忱与坚韧毅力,在专业领域开疆拓土,实现更大突破。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社会,以专业之长为笔,在社会发展的蓝图上挥毫泼墨,助力社会不断向前,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本科生李思莹的奋斗成长之路
李思莹,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2020 级本科生,汉族,共青团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第十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城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A文创产品类二等奖、辽宁省人文城市公益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枫叶优体”杯辽宁省大学生“互联网+儿童·生活·环境”创意项目大赛三等奖。专注学科前沿,围绕适老话题开展研究,发表《建筑与文化》期刊论文1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累计84个课时;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在葫芦岛市高家岭镇汤上村开展实地调研并进行改造设计,成为了全国示范性团队,通过建筑改造,带动当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勤学笃行:以专业为基,筑学术之塔
李思莹深知,建筑学是一门融合艺术与技术的学科,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离不开实践能力的锤炼。自入校以来,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业,将每一门课程都视为构建未来职业大厦的基石。她的学习态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延伸到了课外的每一个角落。
在课堂上,李思莹总是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勤做笔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她还会反复翻阅,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融会贯通。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她在学业上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她的平均绩点3.8,连续多年稳居专业第一(1/59),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学霸”。
然而,李思莹并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她深知,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光有理论远远不够。因此,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学校的BIM实训室进行建模软件的练习。无论是Revit、SketchUp还是AutoCAD,她都能熟练操作。为了钻研设计细节,她常常在实训室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错过了饭点。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作业多次被老师作为范本展示,并推荐她参加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这次比赛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勤奋学习的最好回报。
技能报国:以赛促学,锤炼工匠精神
李思莹坚信,只有通过实践和竞赛,才能真正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因此,她积极投身于各类竞赛,将每一次比赛都视为锤炼工匠精神的机会。
2020年,她首次参加辽宁省城建杯“乡村振兴”主题竞赛。这次比赛的主题是乡村建设,要求参赛者设计出既符合乡村特色又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方案。李思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设计出了一套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她的施工图绘制精准,设计方案独具匠心,最终荣获优秀奖。这次比赛不仅让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以技能报国”的信念。
2021年,她作为队员参加了人文城市公益艺术创意设计大赛。这次比赛的主题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对于李思莹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陌生的软件和不熟悉的设计理念,她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从头学起。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软件,并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力求完美。最终,她的团队凭借出色的设计作品荣获二等奖。这次比赛不仅让她学会了新的技能,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023年,李思莹再次挑战自我,参加了辽宁省大学生城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A文创产品类。对于文创产品设计,她并非科班出身,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巧妙地将建筑学知识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选取了当地古建筑——锦州奉国寺作为设计灵感,汲取了建筑中的经典符号,设计出了一款独具特色的佛灯。为了将设计变为现实,她线上联系厂家定制打模,反复调整细节,最终成品不仅美观大方,还极具文化内涵。她的作品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这次比赛不仅让她在文创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以设计传承文化”的信念。
思想引领:以信仰为舵,争做时代新人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李思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参与“青年大学习”和党史宣讲活动。她深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不迷失方向。因此,她不仅注重自身的思想提升,还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在班级中,李思莹担任学习委员,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她创建了“互助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生辅导制图课程。她的耐心讲解和细致辅导,让许多同学受益匪浅。在她的带领下,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挂科率大大降低。班主任评价她:“李思莹是班级的‘定海神针’,她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未来展望:以梦想为帆,奔赴星辰大海
面对荣誉,李思莹始终保持谦逊。她说:“奖项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她深知,建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她计划毕业后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主攻绿色建筑方向,立志成为“双师型”技术人才。
李思莹的职业理想深深扎根于国家战略。她深知,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建筑业亟需转型升级。她希望未来能够参与零能耗建筑的研发,用技术守护绿水青山。她说:“一块砖、一片瓦,皆是时代的注脚;一栋楼、一座城,终将见证我们的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