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英杰,女,副教授,中共党员,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曾获辽宁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三等奖、辽宁省第七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锦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者、辽宁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优秀团干部、先进共青团工作者、家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育人合力,加强三全育人家校联动效应,在学校党委工作部和学院的精心部署和指导下,她通过入户家访、网络视频家访和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活动,共计家访318人,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从真正意义上打通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用生命影响生命,引领学生逆境中成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她的重点家访对象之一,其中不乏多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父母疾病甚至残疾家庭,这些学生都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磨难,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她对这些经济困难家庭有着天然的共情能力,家访过程中会随着家长一起抹眼泪,感同身受,这也瞬间拉近了与学生和家长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在返校后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她经常与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谈心谈话,潜移默化中给他们力量,让他们变得愈加自信,拥有逆袭人生、改变命运的勇气。她也慢慢地意识到,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导教育,更有意义的,是言传身教,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二、捕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困生转化
她一直坚信,经过高考的洗礼,所谓的学困生并不是源于智力因素,往往是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学困生除了共性以外,往往都存在自己的个性问题,因此她把家访作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路径,尽可能多地捕捉、采集学困生的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进行有效疏导,为他们创设条件、帮助学困生重建信心,向好发展。家访后,她结合采集到的信息,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例如,她会针对意志力薄弱的学困生群体开展“马特焕新—我的30天大不同”等学生活动,帮助大家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剔除坏习惯,效果显著。

三、望闻问切愈创伤,对症下药谋发展
作为心理咨询师,她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她深深地知道,这类学生极易脆弱敏感。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她一对一家访了5名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家庭,平均每次家访都在1个小时以上。通过与父母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探寻学生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通过倾听、共情等谈话技巧,增强对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探寻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和切入点。家访后第一时间完善建档资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冲动个性以及偏执性格等采取及时的干预和教育,从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实现家访全覆盖,把思想工作做到家
结合所带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年级主要任务,围绕“学业情况”“生活情况”“第二课堂”“职业发展”等共性问题,召开家长会,关注全体学生成长。与家长深入交流,向家长详细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对于家长关心的考研、就业、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集中反馈,使家长安心、放心,为家校共育奠定良好基础。

五、做好“四个一”,实现闭环效应
开展家访工作,她力争做好“四个一”,即“一带给、一带回、一台账、一一回访”,把教育政策、关心关爱和问计需求带给家长,带回学生居家情况和家长诉求,通过台账管理和问题回访让家访形成闭环。
家访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接下来,她会继续在家访工作中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充分挖掘家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作用,继续探究家访的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家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爱”在家访的道路上汇聚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