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灿瑶,女,中共党员,讲师,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曾获第四届辽宁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三等奖、辽宁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为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的意见》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家校联动”育人合力,刘灿瑶老师精心统筹安排家访计划,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把关心、关爱、关怀学生做到“家”,切实解决学生和家长关心的实际问题,搭建家校沟通“连心桥”。
一、精准分类,点对点走进学生的“心门”。

一张成绩单,一个记录本,一部手机,伴随着电话接通的滋滋声,在宿舍楼的办公室里,刘灿瑶老师正在进行假期线上家访工作,一场暖心有爱的家访之“路”启程了。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家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逢假期,在空旷的学生宿舍楼,她打印学生成绩单,分别为每一名学生定制家访详细方案,仔细查看学生家庭情况登记表,摸排家访对象情况。2022年度她累计家访学生112人次,其中包括心理异常、学业困难、行为异常、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特殊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60人次,由于疫情因素,家访以线上点对点家长沟通为主,线下学生一对一谈话辅助等多种手段开展家访工作,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用真心、真情织出一张充满关爱的亲情网。
二、持续跟踪,靶向施力关闭掉队“闸门”。

她所带的2019级学生临近毕业,能否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是她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心,这也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她在家访中针对学业困难学生,从毕业标准与职业规划两方面进行沟通。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她会持续跟进学生成绩状况,及时与家长线上告知本学期的学业表现和挂科情况,同时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通过多次与学困生家长的有效沟通,以及校内与学业困难学生的谈心谈话和学业督促,2022年度受学业警告人数降至2人,2023年2月这两名学生陆续通过欠修课程,另外17名学困生无挂科。长期建立家校共育的学业帮扶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
受疫情影响,2022年的寒假有点特殊,部分期末考试延后,居家时间变长,有些同学可能还在身体恢复期中过年。因此在家访的过程中,她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同时也提醒家长对学生假期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调整状态进入新的学期。同时,也与家长沟通学生就业意向,建议家长结合孩子的自身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的工作。
三、精准帮扶,打通就业困惑的“传送门”。


高校不仅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好,更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和企业,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2022年度,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实际困难和求职意向,与家长沟通中,她结合学生专业,在职业生涯规划、政策解读和求职技能等方面提供了更加暖心的指导,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建议家长鼓励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观,积极主动求职。刘灿瑶老师根据学生求职意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介绍学校毕业生见习岗位的工作,家长表示,学生一直通过勤工助学减轻家里负担,孩子也会继续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四、润物无声,将关心爱护送到“家门”。


家访结束了,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感谢一直温暖着她,这也是她继续前行的动力。家访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加深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在家访中才能更准确、更深入、更有效地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都能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关爱学生做到“家”,家访的路上,她会一直走下去。